人间四“阅”天。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,成都全城书香漫溢:社区读书会、名家讲座、亲子共读等活动如火如荼。记者注意到,在这场阅读的春日盛宴中,“旧书”随着人群流转焕发新生,成为阅读热潮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大邑县南门文化广场上,一本本旧书在春日暖阳下铺展开来,仿佛展开了一幅流动的“知识长卷”。以“旧书焕新知·阅读向未来”为主题的“旧书趣味市集”在此鸣锣开市。这场由大邑县14所学校师生共同发起的旧书交换活动,首日便吸引近千名市民参与。
旧书的魅力在哪儿?在全民阅读走深走实的步伐中,成都是如何能有效地让旧书更多地参与到公众文化生活之中的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走访了“旧书趣味市集”“旧书书店”,并采访了多个读者、从业者。
旧书“活”起来
以书换书,知识流动的浪漫
“我用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换到了《寻找鱼王》,还收到了一张手写的读书卡片!”六年级学生陈杨涵菱捧着新书兴奋地说道。在大邑县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——“旧书趣味市集”现场,记者看到,每本旧书都贴有原主人的阅读笔记或推荐语,有的书页间还夹着干花书签,让书籍的流转多了几分温情与仪式感。
与普通市集不同,这里的交易货币不是金钱,而是对知识的珍视与共享。比如大邑实验中学教师李雯带来的《百年孤独》扉页上,留有她十年前写下的批注:“孤独是文明的底色,但阅读让我们不再孤独。”这本书最终被一名高中生换走,新主人在旁补上一句:“谢谢您带我走进马尔克斯的雨季,现在我要带它去看我的青春。”
记者了解到,这场由大邑县14所学校师生共同发起的旧书交换活动,首日便吸引近千名市民参与,1000余本旧书在流转中重获新生。
“旧书的价值不在于定价,而在于它承载的集体记忆。”活动相关负责人感慨道,后续将推动旧书市集走进社区,增加活动互动形式,并鼓励读者在书中留下感悟,“让每一本旧书都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棒”。
读者“严选”,古旧书觅得新知己
对于古旧书行业的发展,不少学者都有过期许。如季羡林曾在给中国书店的致辞中写到“要重视古旧书业”,
齐燕铭曾借陆机《文赋》“收百世之阙文,采千载之遗韵”“观古今于须臾,抚四海于一瞬”等词句强调书业的重要性。
“让旧书找到新知己,从旧书中获取新知识”,在成都多个“旧书市集”活动现场,
记者都看到了这样的标语。家中藏书万卷的作家朱晓剑常常去旧书市场“淘宝”,
也常常在不同的“旧书市集”亮相。他向记者仔细介绍道:
“当下在行当里,我们一般把1911年以前包括写本和用中国传统刷印技术、装帧方法制作出来的书叫‘古书’,
把之后主要使用西方现代印刷技术印出来的书叫‘旧书’。”
朱晓剑表示,旧书,虽不像古书那样珍稀,但也并非没有价值。
有些书的初版,既受藏书爱好者欢迎,又有很高的版本价值,于学术研究而言是珍贵的资料。
他表示,每一位读者一定有自己的专业眼光或是阅读爱好。当这些“旧书”由于不同原因再次流入市场,
那么对于下一批读者来说,这些书都是经过“严选”的。
“循环流通进市场,充分说明这些书具有经典性、学术含量,这些都是经过读者检验的,
下一批读者就减少了选书的过程,解决了他们评判这个书好不好、价值高不高、值不值得读的问题。”